公元前2-1世纪,一股强劲的改革之风,由亚平宁半岛吹向整个地中海东岸。曾经的各区域强国,纷纷在与罗马的军事对抗中铩羽而归。只能高举山寨精神5策略,尽可能将无敌的军团复刻至自己帐下。
然而,无论原先国力如何强盛、军队阵容是否精湛,这类改革往往都以惨淡收场。哪怕短时间内效果斐然,终究会以急速状态坠落,透露出难以调和的内生性矛盾。
塞琉古帝国的尝试
鼎盛时期的塞琉古帝国版图
作为亚历山大的东方遗产继承者,塞琉古帝国自建立之日起,就是世界上最为庞大的政治实体。随之而来的长距离困境,让君主和他的精锐部队皆疲于奔命。某些极端情况下,甚至需要在爱琴海与印度河之间来回奔波。
公元前190年,安条克三世在马格尼西亚战役中遭至惨败,连自己的儿子都被安排去罗马充当人质。后来有幸重返东方继位,便将军团式编制带回老家叙利亚。
参加达芙妮阅兵的塞琉古罗马式军团
公元前 166 年,安条克四世在达芙妮城阅兵,5000 名山寨罗马风格的精锐正式亮相。据史料记载,这些士兵处于全军前列位置,恰好是一个齐装满员的军团规模。而且放弃马其顿风格的圆盾、长枪,完全改用长盾牌+标枪+短剑的配置。
现代学者普遍推测,他们隶属于银盾军团,也就是为国王服役的精英常备部队。在后来镇压犹太马卡比王朝的战争表现出色,还曾伴随领袖东征帕提亚帝国,甚至险些占领埃及全境。
塞琉古的罗马式军团 与模仿的原版最为接近
然而,这番完全基于上层意志的革新,在安条克死后就遭遇人亡政息难题。至于驻扎地方的民兵部队,则从未采取类似的改编整训。他们或许会在装备上有所趋同,始终无法与真正意义上的军团相提并论。
随着王族内部的结构性分裂,耗资巨大的罗马化军团,被迫参与一次又一次内战。直至彻底消耗完毕,都没能留下任何丰功伟绩。
山寨军团 始终只是塞琉古庞大武装力量的极少部分
托勒密埃及的独特困境
鼎盛时期的埃及托勒密王朝版图
与此同时,托勒密王朝以埃及为核心,努力维持自己的海上霸业。他们与塞琉古关键紧张5策略,又缺乏对手那样的优质兵源,只能不断出高价从希腊等地招募佣兵凑数。结果在公元前169-168 的战争中连续惨败,险些连独立性都无法维持下去。
此后,埃及全面倒向罗马保护,又担心在军事领域落后于宿敌。索性以招募来的拉丁老兵为师,开启本国军队的结构性改革。他们将庞大的方阵团拆分,重组为百人级别的支队,几乎把整套指挥链都原封不动的移植过来。
托勒密王朝的山寨军团 大量保留原有的希腊式装备
公元前150年,托勒密埃及的罗马式军改初见成效。奈何花费大笔财政资源,还是无法有效提升部队的实际战力。而且浮于表面的编制修正,不可能阻挡由内斗、税源枯竭所造成的持续衰落。军队往往成为各方势力的争夺工具,而非维护国家利益的统一力量。
仅仅到前61年,国王托勒密十二世便险些遭国人废黜驱离,只能向罗马的叙利亚总督加比尼乌斯求救。后者下令进行一次短暂军事行动,直接让部分士兵留守埃及,其中还包括招募自高卢和日耳曼的辅助骑兵。他们成为法老的核心力量,直至王朝行将就木。
罗马士兵亲自入驻后 托勒密的山寨军团沦为摆设
公元前48年,凯撒为追击庞贝进入埃及,迅速卷入王朝的内部纷争。随后爆发的亚历山大城战役,竟成为两伙罗马人的同室操戈。虽然新来者获得完胜,但过程中碰到至少20000罗马后裔的强力反扑。甚至连希律王派来救场的犹太士兵,同样是模仿罗马的山寨军团。
此后,托勒密王朝的武装彻底沦为摆设和治安力量,核心圈层的命运皆掌握在三个常驻军团手中。在安东尼远征帕提亚的战争,他们有为宗主押送后勤物资,从而惨遭铁甲骑兵屠戮。以至于当屋大维的人马强势莅临,已经不存在任何反抗的勇气。
托勒密山寨军团 在王朝的最后百年内几乎毫无存在感
本都王国的应激反应
鼎盛时期的本都王国版图
公元前1世纪,曾经的希腊化强权纷纷丢入谷底,似乎已经势力能挑战罗马的地中海霸权。但源自波斯王室的本都人偏不信邪,成为最后一个企图将拉丁语人口驱离的东方大国。
起初,米特拉达梯六世的军队并无多少罗马痕迹,依然坚持马其顿风格与波斯旧俗。仅仅是在占领小亚细亚半岛后,把俘虏或投诚的拉丁同盟军收编使用。结果在希腊本土的战斗中一败涂地,只能归还所有侵占领土。
战争初期 本都军队并没有意识到罗马化重要性
此后,本都国王痛定思痛,开始从罗马内部招揽军事顾问。公元前86年,他与远在西班牙的塞多留建立联盟,获得一整支军事使团,从而将旧式方阵团改编为新式军团。经过11年卧薪尝胆,果然在卡尔西顿之战中打败小股罗马正规军。
不过,这些在规模和装备上极力模仿的山寨军团,其本质上与真正的罗马人存在巨大差距。当代学者就一针见血的支出,本都的罗马化改革仅仅停留在表面,从未真正吸收核心优势。军团的战力不仅源于编制,更依赖于严格的训练体系、成熟的战术协同,以及每个个体的荣誉感和纪律意识。
本都军队来源异常复杂 编练山寨军团成本极高
当罗马人不断派遣卢库鲁斯、庞贝等名将,带着更多正牌部队登陆亚洲,米特拉达梯的胜利就难以为继。稍后,他还把成为亚美尼亚国王的女婿提格兰拖进战争,为后者编练出仿罗马式部队。结果却是相当惨淡,在提格兰诺塞塔的决胜中几乎全员尽没。
讽刺的是,许多东方小邦受本都影响,纷纷推出自己的山寨军团。无论克里米亚半岛的博斯普鲁斯王国,还是希律王的犹太王国,又或是凯尔特后裔的加拉太王国,都可以在表面上学的有模有样。只要不在战场上遇到真正原版,就显得锐意进取、颇具实力。
公元元年前后,他们当中的绝大部分,因王国遭兼并而自动算入罗马正规军。这类充满黑色幽默的善终结局,显然不是创立者当初所期望实现的伟大理想。
晚期的本都罗马式军团 同样难逃惨败命运
罗马化军改的不可能三角
埃及马赛克壁画上的山寨军团
事实上,无论希腊化君主还是蛮族国王,他们创立山寨军团的初衷都是要挡住罗马。奈何整套体系与自己所处的社会缺乏链接,甚至是有些相互抵触。以至于表面风光过后,迅速沦为大二无用的临时力量。
同时,这些山寨军团的创立目标,存在显而易见的不可能三角:
如果说最好结局是被收编,那么何苦花费那多资源进行整编?
如果必须还原全套机制,才能确保战力真实有效,那么誓死捍卫的朕即国家体系何去何从?
如果服从罗马权威才是长治久安的根本,那么是否还有必要进行改革?
正因如此,公元前2-1世纪的东方罗马式军团全都惨淡收场。无论“复制粘贴”,还是单纯屈从于某种“文化输出”,又或是无可奈何的“调适借鉴”,看上去皆为同一心路历程的不同侧面。
这些与生俱来的局限性,往往容易被后来者视为“趋同演化”。岂知当事人的心有不甘和内耗挣扎,始终在历史的回眸中隐隐作痛......
(全文完)
华泰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