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赢策略
本文1776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王大爷年轻时是单位里的“酒桌英雄”,退休后依旧保持着每天小酌的习惯。可最近,他的血压总是忽高忽低,吃药控制也不太稳定。一次体检后,他问医生:“我就喝点白酒,这也不行吗?”
很多患者都有类似疑问:白酒到底能不能喝?喝多少合适?今天我们就来讲清楚。
白酒为什么总被“点名”?
白酒是中国人餐桌上的“常客”,但它的核心成分是乙醇。乙醇进入体内后,会让血管一开始扩张,随后反射性收缩。
短时间内,喝酒可能让你感觉“轻松”,但这种“轻松”其实是血压不稳定的信号。长期饮酒,血压控制更难,甚至会抵消降压药的作用。
高血压患者能不能喝白酒?
如果非要一句话回答:不喝最好。但现实中很多人很难完全戒酒,尤其是多年饮酒习惯的人群。与其一刀切禁酒,不如科学管理。
中国高血压指南明确指出:有饮酒习惯的人,男性每天饮酒量不得超过25g纯酒精,女性不超过15g。换算成白酒,约等于:
男性:50度白酒不超过50ml 女性:不超过30ml
这还是“上限”,不是推荐量。
白酒对高血压的8个“隐秘影响”
很多人以为喝酒就是“当天血压高一点”,但其实,影响远比你想象大。以下这8点,是医生最常见的临床观察:
喝酒让降压药“失灵”智赢策略
乙醇会干扰代谢酶,降低降压药效,有些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与酒精联用,还可能导致心率异常。
白酒让血管“失控”
饮酒初期,血管扩张,血压下降;随后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更剧烈,血压反弹更高。
酒后心率加快,负担变重
高血压本就心脏负荷高,酒精会让心率加快、心肌耗氧增加,容易心绞痛甚至诱发心衰。
饮酒和心脑血管事件挂钩
多项研究表明,长期饮酒者中风、心梗发生率更高。尤其是高血压合并高血脂者,风险翻倍。
暴饮暴食更“添乱”
节假日喝酒通常伴随大吃,高盐、高脂食物会加剧血压波动,诱发急性高血压危象。
夜间血压升高更危险
酒精代谢时间长,晚上血压反弹更明显,容易出现夜间高血压,这类高血压常被忽视,但风险更大。
影响肝功能,间接影响用药
乙醇在肝脏代谢,长期饮酒导致肝功能损伤,会干扰降压药等多种药物的代谢过程。
心理依赖加剧失控
部分患者“借酒解压”智赢策略,一旦形成依赖,不仅血压控制更难,还可能发展成酒精依赖症。
高血压患者喝白酒,这8点必须牢记
若实在无法完全戒酒,至少做到以下8点,尽可能降低风险。
控制量比频率更重要
与其“逢喝必醉”,不如“少量慢饮”。每次不超过25g纯酒精,避免连续饮酒,不要用“聚会”做借口。
绝对不能空腹喝
空腹喝酒,乙醇吸收更快,血压波动剧烈。饮酒前吃点碳水类食物,有助于缓冲。
远离药酒和自制酒
药酒含有多种活性成分,自制酒杂醇多,对血压影响不可控,高血压患者尤其要避开。
不要和降压药同时服用
酒精可能与降压药发生相互作用,至少间隔2小时以上,饮酒当天尽量减少药物种类。
喝完酒当天监测血压
建议在饮酒后2小时、4小时分别测量一次血压,记录波动情况,避免盲目乐观。
饮酒时避免吸烟
酒精和尼古丁双重刺激,会让血压快速上升,对心脑血管打击极大。
酒后不剧烈运动
饮酒让心率加快,剧烈运动会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容易诱发意外。
每3个月检查一次肝肾功能
长期少量饮酒者也要定期体检,尤其注意肝酶、肌酐、尿蛋白等指标,防止慢性损伤。
真正的“适量”不靠感觉
“我就喝一点点”“我酒量好”这些说法,没有任何医学意义。真正的适量,是看乙醇摄入量,是看血压是否受控,是看有没有并发症风险。
如果你已经出现以下情况,建议立刻停酒:
血压控制不达标 有肝功能异常 出现心绞痛或胸闷 有脑供血不足症状(如头晕、短暂视力模糊) 合并糖尿病或肾病
医生建议:从减少开始,而不是一口戒掉
如果你喝酒,是为了应酬、习惯、解压,那就要从源头调整。饮酒不是释放,是负担。
你可以尝试:
用无酒精饮品代替 提前告知亲友戒酒计划,减少劝酒 设定每周“无酒日”,逐步过渡
健康不是一蹴而就,但每一次减少饮酒,都是向好转迈进的一步。
参考资料:①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2023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3, 51(6): 516-525. ②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R].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3.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
华泰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