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亮 马盛楠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邢婷倍倍网
日前落幕的历时近半年的山东航空学院首届航空航天文化节以“青春领航,筑梦蓝天”为主题,精心策划21项“航空+科技+艺术+实践”特色沉浸式课堂,让青年学子在“玩”中解锁航空密码,用青春创意书写新时代的“飞天答卷”。
从精神灯塔到实践沃土
以“创新性发展”为路径,该校航空航天文化节注重打通“精神传承-实践体验-价值认同”的育人闭环。
在马克思主义学院“翱翔天宇,心向华夏”故事宣讲赛的后台,航空工程学院大一学生刘家豪攥着反复修改7遍的讲稿,指尖在“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遇难时仍紧抱数据资料的细节处摩挲。
站在台上,刘家豪声音微颤却字字清晰,当讲到“罗布泊的风沙吹了几十年,吹不散他们埋下的种子”,台下响起持久的掌声。这场宣讲让“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航天精神从史料走向心间,不少学生赛后在朋友圈转发相关事迹,配文“原来课本里的名字,都曾这样滚烫”。
在这所学校倍倍网,实践育人阵地同样成为生动的“活教材”。
飞行学院实验室开放日创新“航空思政课”形式,学生持定制“登机牌”登上B737模拟舱,在教员引导下完成“虚拟起降”,于沉浸式体验中感悟航空事业的使命与担当。
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航宇探奇,物废环护”拼贴画设计大赛中,作品《逐梦苍穹:中国航天绘卷》以废材拼贴,将火箭、航天器等航天意象与中国地图轮廓相融,焕新为星河图景与祖国脉络,让环保创意与航天梦想在拼贴间共振。
航空工程学院“翼舞风云,智胜长空”无人机障碍飞行大赛则是对团队协作的考验,“凌云”队参赛队长宁墨涵感慨:“精准穿越每一个障碍,都需要飞手、观察员、技术支持高度默契,稍有差池就前功尽弃。”
“引导学生把外在的精神要求内化为自己的理想追求,才能形成长期稳定的理想信念。”山东航空学院团委书记高鑫说。
从知识矩阵到创新工坊
以“学术深度”为基石倍倍网,此次文化节结合各二级学院专业特色构建起“理论学习-科技竞赛-产业对接”的学术育人链条。
飞行学院开展“翱翔云端,逐梦未来”机长大讲堂主题讲座并邀请资深机长刘甲从“飞行安全的核心要素”“现代航空技术发展前沿”以及“民航人的使命担当”三方面展开分享,将航空航天科技最前沿转化为“听得懂的青年语言”。
教师教育学院“银翼逐风 青春报国”知识竞赛现场,当“C919机身采用多少种复合材料”的问题弹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张永恒几乎与隔壁桌的航空工程专业学生同时按下按钮。这场吸引全校23个专业500余名学生参与的竞赛,让不少非航空专业学生赛后组建“空天兴趣小组”。
在科技创新赛道上,航空工程学院“飞天逐梦,智造航迹”航模制作大赛成为“未来工程师”的练兵场;航空宇航与机械学院“星空浩瀚 探索不止”航天知识科普大赛在青年学子心田播撒探索寰宇、筑梦航天的火种。
经济管理学院“低空经济案例分析赛”将专业视角与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战略结合,提出“无人机物流助力乡村振兴”“航空文旅融合发展”等创意方案,将专业知识与行业前沿趋势紧密结合。
从艺术工坊到活力赛场
秉承“潜力股意识”的品牌培育理念,文化节将航空元素融入艺术创作与体育竞技,打造可感知、可参与的文化体验场景。
艺术学院“翼起飞翔,绘梦航空”创意绘画作品大赛征集173幅作品,其中《线韵航心》以超现实主义笔触勾勒空天梦想。
信息工程学院“航空微电影大赛”佳作频出,纪实短片《追光者》跟拍航模队备战比赛的72小时,镜头捕捉了深夜实验室里反复调试飞控参数的身影、试飞失败后紧锁的眉头与瞬间重燃的斗志、成功一刻的击掌与热泪,影片让“严谨、坚韧、协作”的航空精神深入人心。
大赛指导老师评价:“这些年轻创作者用镜头捕捉到了科研最动人的底色——在无数次失败中依然执着向前的力量。”
体育竞技成为航空精神的“动态注脚”,体育学院承办“青春远航 逐梦蓝天”纸飞机挑战赛,百余名选手调试纸飞机重心配比间,笑声中传递“科学制胜、御风逐梦”的理念。
电气工程学院“青春逐梦飞向蓝天”手掷滑翔机三人接力赛上演空中竞速,3组选手通过姿态调整实现“精准穿越障碍”,用协作诠释“蓝天事业需要团队托举”的真谛。
数据显示,跨越半年的文化节累计1.8万人次参与,1000余名学生获奖。
“专业教育与精神铸魂结合、科技创新与文化传承贯通——当青年成长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每一次对蓝天的仰望倍倍网,都可能增添无穷的奋斗力量。”山东航空学院党委副书记殷梅英说。
华泰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