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聚美策略
近几年,美国海军的航母舰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局面。作为美国硬实力象征的“福特”级新航母——“肯尼迪”号屡次推迟服役,甚至最新服役时间已被拖延到2027年3月,这不仅让美国海军的航母数量从11艘降至10艘,也使得其全球军事部署遭遇严重挑战。曾几何时,美国靠着超过十艘的超级航母,实现在全球三大洋的快速机动和战力投送,然而如今,航母“青黄不接”的现状,正暴露出美国造舰工业和全球霸权战略之间的巨大矛盾。
“肯尼迪”号的问题,是一个缩影。它于2015年开工,2019年下水,但至今未能服役。延迟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其核心系统——先进弹药升降机和先进拦阻装置上的技术难题。先进弹药升降机本应提升舰载机的出动效率,却因技术复杂、缺乏陆基测试样机等原因,服役多年来始终未能稳定运行。“福特”号在2017年服役时,11台弹药升降机一台不能用,2019年也只有两台获得认证。先进拦阻装置的故障率甚至高出预期200多倍,让航母的舰载机降落成了“难题”。
这种技术上的瓶颈,不仅耽误了“肯尼迪”号的交付聚美策略,也让其后续舰“企业”号和“米勒”号的服役时间相继推迟,分别从2028年和2032年向后延。与此同时,服役超过半个世纪的“尼米兹”号航母不得不延迟退役,以弥补新舰延迟带来的空缺。换言之,旧舰顶着老化和维护成本,撑着本已吃紧的航母数量。这种“旧瓶装新酒”的做法,只能暂时缓解,但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美国航母数量的减少,并非偶然。冷战结束时,美军曾拥有多达15艘超级航母,维持全球霸权的“最低需求”是12艘。然而,在过去十多年中,随着“尼米兹”级航母逐步退役,新一代航母建造速度却远远赶不上退役节奏。曾经风光的核动力超级航母,如今因为工业产能、劳动力短缺、材料供应不足等问题频频延期,成为美国海军最大的“软肋”。
不仅是航母,整个美国海军的舰艇建造计划也出现了延误。下一代战略核潜艇、“美国”级两栖攻击舰、“星座”级护卫舰等主力舰艇均面临建造滞后,甚至有的推迟三年之久。造船工业的衰退,已成为制约美国军事实力提升的瓶颈。代理海军作战部长詹姆斯·基尔比直言:“我们在几乎所有舰艇类别上的建造计划都存在延误。”
这其中的深层次原因聚美策略,是美国造船业多年来受到市场化冲击、人才流失以及产业链断裂等多重打击,产能难以满足庞大的军备需求。作为全球造船技术的老大,美国却在关键时刻“卡脖子”,技术先进的航母不能按时交付,反而让它的全球部署能力大打折扣。
美国媒体多次披露,美国航母在全球的“空窗期”频繁出现。2018年,全球航母空窗期长达22天,2023年4月甚至只剩下一艘“尼米兹”号航母可用。更糟的是,随着中东局势复杂,美国不得不长期将航母部署至红海、东地中海,导致本应在西太平洋执行任务的“卡尔·文森”号和“尼米兹”号被紧急调往中东,西太平洋出现“美航母真空”,战略平衡被打破。
这背后的隐忧,不仅是舰艇数量的减少,更是美国全球霸权能力的实质性下滑。美国一直依赖航母这一“流动空军基地”,实现全球力量的快速投送和威慑。可是当航母数量减少,且新舰技术问题频发,部署节奏被打乱,全球任何热点都难以实现“持续有效的航母压制”。这不仅削弱了美国在传统海上霸权领域的威慑力,更暴露出其战略目标与现实工业能力之间的巨大鸿沟。
美国媒体和军方仍在大力渲染“航母不够用”的紧张氛围,呼吁加快建造和增加预算,但这实际上掩盖不了根本问题:美国已经陷入了“规模与能力双衰”的尴尬境地。数字上虽然还保持领先,但航母舰队的老化、造船工业的低迷和技术难关的积压,让美国维系其“全球海权霸权”的根基越发摇摇欲坠。
超音速导弹、多域作战和网络电子战等新型威胁正不断削弱航母传统优势。即使航母数量足够充裕,其面对的挑战也更加复杂。美国若仍旧以冷战思维维系庞大航母舰队,不仅成本高昂,还难以真正应对未来战场态势。
眼下,美国正处于一场“新旧交替”的艰难阵痛期。新一代航母迟迟难产,老旧舰艇疲态尽显,全球部署压力倍增,造船工业难以为继。所谓“航母不够用”其实是“霸权难为”的另一种表达。美国想继续维持全球霸权,就必须解决工业基础的瓶颈,否则就只能眼睁睁看着昔日的海上神话逐渐褪色,霸权的真空期正在悄然成形。
这场“青黄不接”的航母困局,是美国硬实力衰退的缩影,更是全球战略格局变动的标志。未来,美国如何调整战略布局、修复工业链条,将直接影响全球安全格局走向。霸权梦并非一成不变,但造舰的能力绝对是现实硬道理。眼下的美国航母危机,正提醒所有人:无论多强的军事幻想,都必须基于真实的工业和科技实力,否则终将沦为海市蜃楼。
华泰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